游客各種各樣。有的排著隊,在靜聽講解員講述佛教故事;有的捧著畫具,在洞窟里臨??;有的不時拿出筆記寫上幾句,與身旁的伙伴輕聲討論著學術課題。他們就像焦距不一的鏡頭,對著同一個拍攝對象,選擇著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。
莫高窟確實有著層次豐富的景深,讓不同的游客攝取。聽故事,學藝術,探歷史,尋文化,都未嘗不可。一切偉大的藝術,都不會只是呈現自己單方面的生命。游客們在觀看壁畫,也在觀看自己。于是,我眼前出現了兩個長廊:藝術的長廊和觀看者的心靈長廊;也出現了兩個景深:歷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。
如果僅僅為了聽佛教故事,那么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澤就顯得有點浪費。如果僅僅為了學繪畫技法,那么它就吸引不了那么多普通的游客。如果僅僅為了歷史和文化,那么它至多只能成為厚厚著述中的插圖。它似乎還要深得多,復雜得多,也神奇得多。
它是一種聚會,一種感召。它把人性神化,付諸造型,又用造型引發人性,于是,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,一種圣潔的沉淀,一種永久的向往。
它是一種狂歡,一種釋放。在它的懷抱里神人交融、時空飛騰,于是,它讓人走進神話,走進寓言。在這里,狂歡是天然秩序,釋放是天賦人格,藝術的天國是自由的殿堂。
它是一種儀式,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。佛教理義已被美的火焰蒸餾,剩下了儀式的盛大和高超。只要是知聞它的人,都會尋找會來投奔這種儀式,接受它的洗禮和熏陶。
儀式從沙漠的起點已經開始,在沙窩中一串串深深的腳印間,在一個個夜風中的帳篷里,在一具具潔白的遺骨中,在長毛飄飄的駱駝背上。我相信,一切為宗教而來的人,一定能帶走超越宗教的感受,既傳播又蘊藏。為什么甘肅藝術家只是在這里擷取了一個舞姿,就能引起全國性的狂熱?為什么張大千舉著油燈從這里帶走一些線條,就能風靡世界畫壇?正因為他們觸動了許多人心底的蘊藏。蔡元培在本世紀初提出過以美育代宗教,我在這里分明看見,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風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