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來這里時剛過中秋,但朔風已是鋪天蓋地。一路上都見鼻子凍得通紅的外國人在問路,他們不懂中文,只是一迭連聲地喊著:“莫高!莫高!”聲調圓潤,如呼親人。國內游客更是擁擠,傍晚閉館時分,還有一批剛剛趕到的游客,在苦苦央求門衛,開方便之門。
我在莫高窟一連呆了好幾天。第一天入暮,游客都已走完了,我沿著莫高窟的山腳來回徘徊。試著想把白天觀看的感受在心頭整理一下,很難;只得一次次對著這堵山坡傻想,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存在?
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,印度的山奇大塔,古羅馬的斗獸場遺跡,中國的許多文化遺跡常常帶有歷史的層累性。別國的遺跡一般修建于一時,興盛于一時,以后就以純粹遺跡的方式保存著,讓人瞻仰。中國的長城就不是如此,總是代代修建、代代拓伸。長城,作為一種空間的蜿蜒,竟與時間的蜿蜒緊緊對應。中國歷史太長、戰亂太多、苦難太深,沒有哪一種純粹的遺跡能夠長久保存,除非躲在地下,躲在墳里,躲在不為常人注意的秘處。大凡至今轟傳的歷史勝跡,總不會是純粹的遺跡,總有生生不息、吐納百代的獨特稟賦。
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,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??茨呖?,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,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。一千年而始終活著,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前呼后擁向我們走來,每個藝術又牽連著喧鬧的背景。在別的地方,你可以蹲下身來細細玩索一塊碎石、一條土埂,在這兒完全不行,你也被裹卷著,身不由主,踉踉蹌蹌,直到被歷史的洪流消融。
因此,我不能不在這暮色壓頂的時刻,在山腳前來回徘徊,一點點地找回自己的感覺。晚風起了,夾著細沙,吹得臉頰發疼。沙漠的月亮,也特別清冷。山腳前有一泓泉流,汩汩有聲。
白天看了些什么,還是記不大清。只記得開頭看到的是青褐渾厚的色流,那應該是北魏的遺存。色澤濃厚沉著如同立體,筆觸奔放豪邁得如同劍戟。那個年代故事頻繁,馳騁沙場的又多北方驃壯之士,強悍與苦難匯合,流瀉到了石窟的洞壁。這里流蕩著一派力,一股勁,能讓人瘋了一般,拔劍而起。這時有點冷,有點野,甚至有點殘忍;色流開始暢快柔美了,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統一中國之后。衣服和圖案都變得華麗,有了香氣,有了暖意,有了笑聲。
這是自然的,隋煬帝正樂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,新竣的運河碧波蕩漾,通向揚州名貴的奇花。敦煌的工匠們也隨之變得大氣、精細,處處預示著,他們手下將會奔瀉出一些更驚人的東西;色流猛地一下渦漩卷涌,當然是到了唐代。人世間能有的色彩都噴射出來,但又噴得一點兒也不野,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線條,幻化為一種壯麗。這里不再僅僅是初春的氣溫,而已是春風浩蕩,萬物蘇醒。這里連禽鳥都在歌舞,連繁花都裹卷成圖案。這里的雕塑都有脈搏和呼吸,掛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嗔。這里的每一個場面,每一個角落,都夠你留連長久。這里沒有重復,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。
一到別的洞窟還能思忖片刻,而這里,一進入就讓你燥熱。這才是人,這才是生命。人世間最有吸引力的,莫過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發出的生命信號。唐代就該這樣,這樣才算唐代。我們的民族,總算擁有這么一個朝代,總算有過這么一個時刻,駕馭如此瑰麗的色流,而竟能指揮若定;色流更趨精細,這應是五代。唐代的雄風余威未息,只是由熾熱走向溫煦,由狂放漸趨沉著。
頭頂的藍天好像小了一點,野外的清風也不再鼓蕩胸襟;終于有點灰黯了,舞蹈者仰首看到變化了的天色,舞姿也開始變得拘謹。仍然不乏雅麗,仍然時見妙筆,但歡快的整體氣氛,已難于找尋。大宋的國土,被下坡的頹勢,被理學的層云,被重重的僵持,遮得有點陰沉;色流中很難再找到紅色了,那該是到了元代;……這些朦朧的印象,稍一梳理,已頗覺勞累,像是趕了一次長途的旅人。據說,把莫高窟的壁畫連起來,整整長達六十華里。我只不信,六十華里的路途對我輕而易舉,哪有這般勞累?
夜已深了,莫高窟已經完全沉睡。就像端詳一個壯漢的睡姿一般,看它睡著了,也沒有什么奇特,低低的,靜靜的,荒禿禿的,與別處的小山一樣。